首页 >聚焦 > > 正文

珠江观潮|活用新技术 守护老建筑

2023-08-09 20:44:16 来源:广州日报

说起历史建筑,“保护”总是绕不开的话题。

广州,一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老城市,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城中星罗棋布的历史建筑,是可触摸的记忆,是看得见的乡愁,是广州的文化名片、宝贵财富。当然,如何守护好这些老建筑,也是广州多年探索的重要课题。


【资料图】

近来,这一“课题”又有了新进展。记者获悉,黄埔区已完成辖区内历史建筑、历史风貌建筑测绘建档和数字化信息采集,打造历史建筑智能监控预警防护体系,实现历史建筑数字信息、物联感知数据、巡查监督数据有机融合和统一监督管理。(8月8日《广州日报》)

这些词汇听起来颇为“烧脑”。往简单了说,就是利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,把历史建筑的状态“搬”到屏幕上,足不出户即可查看它们的实时状况;同时人工智能还会自动分析、自动预警,有效提高历史建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。

技术赋能,“能”在何处?其一,精细化。在老建筑身上安装位移、烟感传感器等监控设备,相比人眼而言,“看”到的更多、更精细,此可谓“绣花功夫”。其二,全天候。如无意外,技术设备可以24小时“营业”,全年无休,这是人力所不能及。其三,更智能。新技术可以对外界入侵、人员徘徊、烟火等异常情况进行智能预警,自动“呼救”,让老建筑更智慧更聪明,具备更强的互联、感知能力。

技术赋能,功在哪里?对历史建筑而言,可助力“延年益寿”。建筑是富有生命的东西。既然“富有生命”,那就和人体一样,存在衰老和生病等问题。历史建筑饱经岁月的风霜、风雨的洗礼,对其保护本身就是与时间赛跑。风吹日晒、台风暴雨、建筑施工、火灾意外……各种因素都会对它们构成威胁。而技术赋能最大的意义就是预防性保护,通过实时监测、自动预警、及时干预,尽可能减少各种自然环境或人为因素对它们的损害,避免不可挽回的遗憾。并且相较于具体的修缮、“抢救”,保护成本更低,更是做好活化利用的根本前提。

再往大处说,关乎文化根脉。当前,广州正以更大力度做好城市文脉保护传承这篇文章。加强历史建设保护,正是题中之义。只有在保护上持续发力、不遗余力,才能守护好城市特色、品位和魅力,让积厚流光的老城市底蕴与跃动升腾的国际大都市交相辉映。

“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,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。”在技术赋能上加快探索、用好用活,让老建筑得到更好地保护,这是一座文化名城的自觉,一座老城市的担当和使命。  

文/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振彬

图/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 杨耀烨

广州日报·新花城编辑 张冬梅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 ©   2015-2022 时代影视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  联系邮箱: 514 676 113@qq.com